第五百一十九章 夜阑犹未寝,人静鼠窥灯(一)-《楚风》


    第(2/3)页

    “臣妾准备了几个,不知道大王能否猜得到啊?”

    谜语源远流长,传承日久。早在西周以前,就出现了谜语的语言现象,即富有隐喻和暗示性质的歌谣,如流行于商代的一牧歌“女承筐,无实。士(圭刂)羊,无血。”便是运用了谜语的诡词法,牧场上的一对男女青年,女的拿筐,男的一刀一刀剪着羊毛。无实和无血恰到好处,整牧歌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既饱含情景交融,热情隽永和诗意,又不失矛盾诡辩,妙趣横生的谜味。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文化的展,各国之间的往来,日益增多,语言词汇也是日益丰富,具有隐示性的歌谣得到了很大的展,出现了中国谜语的最早形式--廋辞和隐语。

    左丘明在《国语.晋语》之中,曾经记载过“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由此可见,春秋时期,廋辞已作为外交斗争的一种形式而登上大雅之堂,在统治集团高级官员中运用了。

    隐语比廋辞较晚出现,如同廋辞一样,也是以形象生动的评议来隐示事物,因而十分流行,上到诸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几乎人人都喜欢隐语。有些统治者喜隐语而不好逆耳之言,臣民若要讽谏朝政,就必须投其所好,利用隐语转弯抹角地劝谏。在国家之间的政治斗争中,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也往往用隐语掩人耳目,暗中通情。

    “噢!这三晋之地历来多才,难道王后忘记了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秦武王嬴荡一改往日里的依赖,今日显得信心十足。

    也难怪自从有了甘茂,孟说等人的辅佐,朝中的势力,正在一步步的往自己身边靠近,自己的圈子,已经有了足够的实力,能够抗衡各方带来的压力。

    “既然如此,那臣妾就讨教一番了!今日秋尽!打一味中药”王后略显自然的问道。

    秦武王嬴荡自然知道,王后近来的日子,也不好过,自己在朝中大肆捕杀的官吏,多半还是魏国权臣的老根基,自然是小心应对!

    “今日秋尽?言下之意,明天便是冬!想必是明天冬!味甘、苦,性大寒。养阴润燥,清肺生津。王后在下说得没错吧?”秦武王嬴荡反问道。

    “大王真是博学多识,臣妾佩服!实在没有想到,大王居然对于药理的知识,如此明白,实在是让人刮目相看!”王后赶紧奉承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