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青灯-《食咒》


    第(2/3)页

    在过去,人们家家户户贴门神,是为了防鬼镇凶,但是唯独饮食行当不能贴这个门神。

    因为按照老迷信,门神不光能档鬼,还能挡人。挡什么人呢?自然是小人,恶人,坏人。

    可饭店的掌柜却认为,“挡住人”,却不是个好的兆头。

    那个时候的人很迷信,厨子行当普遍认为,饭店酒楼是开店吃‘客官饭’的,自然客人就是财路,是衣食父母,不管什么人等,都不能挡。把人挡住了算怎么回事呢,也让来客心里膈应呀!?所以不但不能贴门神,还得常年开着门,以表示“开门纳吉”。

    再后来,也不知道是哪朝哪代,谁人想出来的折中主意,在饭店里,门神的地位就被灯笼替代了。因为灯笼属火,既能挡住鬼魅,也能给夜里打尖的客人照亮明路,一举两得。

    也因此,饭店门口挂灯笼的习俗渐渐流传开来,随着地域和饮食文化的不同,这门口挂的灯笼也都不尽相同。

    懂行的人,甚至不用进店,仅仅看着灯笼,就知道这饭馆里经营的是什么彩色,对应的什么人等。

    一般来说,挂一个白纸灯笼的是野店小摊,小本经营,那一盏小灯叫“暖心阁子”。挂红灯笼的则多是面向工薪的大路菜馆,那两盏红灯预示着“红火**”。挂八面宫灯的多为南方菜馆和私房菜色,意欲着“八面来财,制作精细”!

    说道这里,老班长打开了话匣子,他还告诉我:“除此之外,灯笼上描绘的内容也有许多讲究。”

    比如,灯上绘制着龙凤图形的饭店多有宫廷背景,祖师爷多半是御厨出身,灯笼上写着字号的则是百年老店,至少也得是三代经营……

    当时,我听的是茅塞顿开,心想这中国的饮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仅仅是饭店门口的一盏灯笼都有这么多的讲究。哎,现在的人呀,估计也都忘得差不多了,像老班长这样的老厨子,恐怕也没几个了吧……

    想到这里时,我无意中问了一句:“班长!那如果饭店的门口什么都没挂着,是怎么个讲究呢?”

    当时,我也就是好奇。毕竟,现在饭馆儿不挂灯笼的多了去了,就算是挂着的,恐怕也没几个明白其中的含义,也都是照葫芦画瓢而已。

    这时候,老班长咯咯的笑了几声,冲我说道:“第一,古代娼妓酒楼不挂灯笼。他们的灯笼一旦挂起来,就表示妓女正在‘工作’,让大家先行回避,至于这第二吗……”

    我看着老板长的脸色,感觉他有什么话说不出口。

    不过,他越是不说,我就越是好奇。最后,他在我的一再催问之下,才告诉我道:

    “门口什么都没有的饭店,是黑店!”

    “哦?!”我有些不解,心想这黑店不都是怕人知道的么?可为什么还留个“尾巴”,拐着弯儿的告诉别人他们是黑店?

    老班长很快回答了我的疑问。

    他告我,黑店不挂灯笼算是一种“广告”,因为当时的社会世道比较乱,江湖上的人比较多,黑店的店主想挣黑钱,可又怕杀错了人得罪那路英雄,引得报复,所以想出了这么一个“广而告之”。

    他们这么做,既向江湖上的兄弟通道们亮明身份,同时也避免无端的遭人报复,一举两得。

    我恍然大悟间,不住的点头道:“这灯笼里的老规矩,可真是凶险。不懂的还能丢命呀!”

    这个时候,老班长笑了笑道:“黑店自然不好,不过只要你懂得黑店里的规矩,进去吃个饭也没有什么性命之忧,可要说道真正的黑暗凶险……它还排不上号!”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