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五章 最好的时代 完-《帝国玩具》


    第(2/3)页

    与此同时跟进的还有央视的焦点访谈,最后则是人日发出致命一击。

    根本不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出台具体政策,海南地产崩盘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尤其是比历史上早了半年时间,这时候操盘的仍然还是那些贪得无厌的庄家,而不是后来的那些大头接盘侠。

    和万通系遭遇类似的,是怀揣着财富梦想来到中国的黄鸿年。

    这个自诩为“大陆游子”的资本运作高手,不得不黯然离开了他梦想中满地黄金的中国大陆。

    按照他的设想,利用自己小时候在崇文小学和汇文中学跟二代们泥地里打滚的交情,扯虎皮做大旗,打着国企改革的旗号大肆收购经营不善的国企。然后经过资产重组和包装,拿到香江上市卖给国外资本。

    在这其中,他甚至不需要直接接触到企业的具体经营。凭借中国对外资投资的规定,首付额度只需要达到15%即可掌握控股权。只需要有一个财务团队,就可以空手套白狼的获得整个企业的处置权,转手就是几倍身上几十倍的利润。

    按照道理说,这个路线应该是行得通的。

    然而黄鸿年的收购,并没有获得他预想中,各地地方政府箪食壶浆的盛况。

    正相反,他的每一次收购,几乎都面临着相当大的阻力。与将资本出售给私人相比,各地政府显然更喜欢让本地的优质企业对不良资本进行兼并重组。

    因为有了劳务派遣制度,冗官冗员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地方国企领导的政绩考核中,国企的盈利能力作为了主要指标。他本想收购太原和杭州的橡胶厂,却不想半路杀出来个程咬金。万向集团向上游扩张,同样在整合国内汽车产业链。

    轮胎战略受阻,转过头来黄鸿年又想拿下青春宝。可青春宝正在和华蜂日用品与上海家化进行合并重组,他根本连冯根生的面都没见到。

    具小道消息透露,中国与美国进行的入世谈判,国家很可能要牺牲日化市场以换取其他方面的优惠。从国家层面来说当然无所谓对错,但对青春宝、蜂花和友谊来说,最近这几年就有些生死攸关了。

    接着很快中央就修改了外资收购国企股份的规定漏洞,一期出资额15%是绝对不可能了。

    这么一来,黄鸿年的发财大计就受到了沉重打击。到了1992年,只能是偃旗息鼓的离开了大陆这块伤心地。

    当然,国家也并没有堵死国企向股份制转变的道路。深沪两市的股票,成了一些死心要摆脱体制企业的阳光大道。

    上市!上市!

    上市不仅能扒掉企业身上的婆婆们,而且还能让企业的资本产生质的飞跃。

    经营不善的国企破产、资产重组、工人和领导去劳务派遣名单里领救济。什么?你说你企业领导想卖掉企业?凭什么呢,卖也轮不到你们来卖!经营不善、濒临破产的企业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招拍挂,等着资产被优质企业兼并。至于人,那就看拍卖所得企业看不看的上你们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