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2章 抵消-《暗黑大宋》


    第(3/3)页

    至于经义,则与以前各个优秀文章诗词一起散落在语文里,或者放在政治里分析。

    并且又将古今往来各个朝代的重大变故择出来,分析它们的成功失败。

    最后才是一些洗脑性的文章。

    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有可能得花十几年时间才能完善,但用不着那么着急,以后可以一步步地完善。

    彼岸的彼岸,同样重要,但赵顼又疏忽了,他又问:“是什么武器?”

    “奴婢也不大清楚,不过殿下曾说过一些,她说为何游牧民族一直成为中原王朝的危害。游牧民族一旦停止战乱,人口迅速繁衍,然而苦寒的大漠却养活不了这么多百姓,因此往往就盯上了定耕发达的农耕文明,中原。他们一旦南下,只要不大败,就会有收获。然而中原想北伐,即便大胜,所得却往往支付不了三分之一的军费。因此兴趣不大,更因为缺少骑兵,供给的拖累,又没有深入大漠。骑兵对步兵,动力足对兴趣不大,用兵成本低对用兵成本高,野蛮对温顺,所以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成为中原最大的难题。”

    这个问题有点复杂。

    就象宋朝每年从辽国与西夏买来大量的羊,非是牛,无论西夏还是辽国,因为寒冷,牛数量太少了。

    缘边地区一头羊是一贯钱,但在京城是三贯钱,为何,羊从缘边地区运到京城,得派人赶,得消耗草粮,还有相关的税务。

    但问题是在那边,比如辽国一些商人将大漠部族的羊赶到边境互市交易,只得了一贯钱,那么在大漠上能给那些部族多少钱?往往一匹绢就能换回好几头羊。

    所以无论他们养了多少羊,却一直过着贫困的生活。所以有一些部族不顾辽国与西夏的禁令,将马通过走私渠道卖给宋人。卖马才能得到更多的财富!

    其次是食物与盐。

    为什么这些部族不能将羊宰杀了,直接卖腌制的咸肉,这样便于运输,还能另卖皮毛。

    要知道辽国的池盐都在渤海的那边,如果用船走私到宋朝,可能一斤还不足十文钱,然而运到大漠上,天知道变成了什么成本?所以辽国渤海幽州的盐一斤只有几文钱,但辽国西山那边的白达旦部却因为盐价高,不得不用马向西夏人交易青盐。

    这种情况下,即便幽州有大量粮食,也不易运到大漠,因此大漠各部族的食物仍是肉类,如以肉类为全部食物,一年一个人得吃掉多少羊?

    然而大漠那边水土开始恶化,因此一旦人烟略有些稠密,往往一场雪灾到来,冻死了大量牛羊后,一个部族就会死上一半人。

    但这个问题大澳洲这边不会出现,一是如今各定居点都在海边,盐价很低,二是各定居点所占领的牧场虽多是半干旱牧场,但最少比大漠的牧场好得多,三是这边人口数量太少了。

    然而就是这样,王巨来到这边后,仍下了一道命令,各牧场按照面积限制马牛羊的数量,少没关系,多了就不准养了,然后实施轮牧与定牧政策,并且组织了一些水利。

    这是王巨感到自豪的地方。

    前世澳州以一大群欧洲罪犯后代为主以及一些少量土著,构成了早先的澳洲百姓。

    就是仗着地利,地广人稀,但这些人总体是生性疏散的,可以说一千年澳洲是什么水利情况,一千年后还是什么水利情况。

    若大的大陆,几乎看不到什么大型水利。

    但自从大量宋朝移民到来,几乎不用官府组织,就开始自发地兴修了一些水利。特别是丰收河的中游,因为施工难度低,再加上各官员的指导,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用有限的人手兴修了一个相当于郑白渠一半规模的水利,两条主渠,五十多道支渠,七十几个大大小小的水库,生生地将丰收河的河水引到西北一百多里处,用于灌溉。

    这意味着可以出现更多优良的耕区与牧区。

    关于这一点赵念奴就没有说了,但大约意思也说了出来。

    “所以殿下说少保正在发明一些武器,甚至完全可以抵消游牧民族的骑兵优势,这才能一劳永逸。”

    “哦。”赵顼感兴趣了。

    如果这样,不但西夏,辽国也可以完全打败了。

    实际黄和刻意说出此节,意思分明是,皇上,那个文彦博有什么好,让他致仕吧,将王巨请回来才是对大宋真正有用的。

    看看,人家去了彼岸还没有忘记宋朝安全呢。

    不过接下来才是最难说出口的。未完待续。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