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4章 张岱在帝都17-《明末球长》


    第(2/3)页

      “这就没人知道了,那户人原本是给内府和各大衙门包买一些杂物赚些辛苦钱,现在的买卖也不大,这个事儿,原本没那么大的。”

      虽然是杀人案,但是帝都此时到处都是钱钱钱,谁会在乎这么一个简单的案子?

      里面没有涉及二女争夫吧,没有涉及到豪门恩怨吧,没有涉及什么,大家贵妇挺着大肚子悲哀的看着丈夫带着小三回家示威,至于什么两人争持不下判断不出女人肚子里的孩子到底是谁的,那就更没有了。

      满足不了大众的窥伺欲,而那卖豆腐的寡妇虽然更是谨小慎微,但依然每日开门做买卖,只不过是托福了那卖猪肉的人家帮衬,就更没什么看头了。

      看客们喜欢看的是豪门各种破事儿,至于你个底层,为什么不去跳楼上吊啊。

      张岱的眼光却是不同起来,这个案子从一开始就很一般,简直就是经典的,那种不读圣贤书的屁民,干任何坏事自然是理所应当。

      当然了,同样的坏事,如果是读了圣贤书的人做了,那自然可以找出无数理由啦。

      张岱叹息一声,如果是过去,他自然可以发动东林复社同仁,将意图犯案者彻底弹劾,甚至可以将其政治生命完全摧毁。

      而现在,张岱却发现,自己根本无法做什么。

      正如县官不如现管,人家才是管事儿的啊。

      同样的,帝都的书生们也闹事过,甚至有人发现,帝都的有个叫做福利社的部门,针对一些孤寡老人,给予了一份儿最低保障工资,这笔钱可以让任何一个落魄秀才在他们家扬眉吐气。

      当时闹事的人很愤怒,甚至有围攻去领钱的老人的事情,在他们看来,这些不识字,年老无用的人拿到的钱,都是属于他们的,如果是饱学诗书的读书人掌握朝政,这些老人自然是活不下去,而有多余的钱,自然是该发给他们啊。

      但长老们拼了命都想摧毁读书人阶级,如果不是肉体毁灭操作性太难,这个时候可能已经开始屠杀了。

      但这些人的妄想自然得不到满足,事实上,他们已经在几次三番的打压下溃不成军。

      当然了,真正的原因还是经济基础带来的政治变化。

      过去无论如何,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模型下,大小地主们是可以有压倒性的优势的,起码在帝都,还是有些力量,但是在新帝都的模型下,单纯的种地越来越支撑不起活跃的政治活动。

      事实上,让在城里的工厂劳动所得比给人做佃户的收入高,正是长老们一直在做的,至于什么土地革命谁爱干谁干。

      让种地受益降低,同时想方设法给那些佃户一条有着更高报酬的工作机会,如果这样的政权做不到稳如泰山,那简直就是贻笑大方了。

      大明朝如何灭亡的?

      国家四大阶层,皇帝代表的皇权越来越弱势,而商人和官僚代表的儒生勾结起来,对上欺骗,对下掠夺,下层平民几座大山在脑袋上,要么饿死要么造反,他们永远不了解的是,虽然皇帝本身的利益其实是和他们捆绑在一起的,但是皇帝却难以真正和他们联系到一起。

      皇帝不可能一家家的走到民间,去解释自己的政策,解释自己要求的不高。

      本来每人收一两银子就足够,但是在内阁大佬那里,他们加了二分,一两二,你想想看,内阁大佬都是科举的前面的优等生,还要熬上不知道多少年,到了内阁的程度,不知道还能活几年,捞你点银子又如何?人家在馆子里吃饭都不花钱啊。

      那么到了六部,再加收到一两四不多吧,六部大佬都是真正的精英,一根毛都比平民百姓高贵,他们也有很多儿子要养活不是。

      到了下面,各地的督抚再加一些,督抚加了,知府加,知府加了知县加,知县一看已经比正赋多了三倍,那么就不要问了,多加四倍,知县公子也要多养小老婆不是。

      那些真正收钱的胥吏,可基本上没有工资,全靠从中捞取好处过日子啊。

      几倍的浮收几乎要了大明朝的命,以其低廉税负还能闹得朝廷没钱,真实原因当然人人皆知。

      本质上说,大明皇帝本人的食宿并不高,起码与他的后来同行比,还是差的多,但却是被文官们吹毛求疵的打压压制。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