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零三章 轰战机的由来-《特战狙击手》
第(3/3)页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中期(1915年)已出现了专门研制的轰炸机,它就是前苏联的一种重型四轰炸机,称西科尔斯基“伊利亚·穆罗梅茨”2型,由波罗的海铁路工厂研制。该机起飞重量459o千克,可载炸弹52o千克,乘员7名,每台动机功率11o千瓦(15o马力)。另一种是意大利的“卡普罗尼ca32”型三轰炸机,由卡普罗尼航空工程公司研制,起飞重量33oo千克,可载炸弹85o千克,乘员4名,每台动机功率73.5千瓦(1oo马力)。但真正开始用飞机专门轰炸特定目标的是德国人,1917年德国对伦敦和英格兰南部的持续轰炸,特别是夜间轰炸,开创了一个残酷杀伤平民百姓的先例,并引起英国后来的报复。从此也就有了“战略轰炸机”的称谓。
二战前夕,远程轰炸机受到重视的程度在各国是不同的。英国一贯重视轰炸机的研制,因此先后有“netcaster,)等优秀机型参战。美国在二战开始时军用飞机性能落后,由于有强大的工业和技术基础,后期才大量出现一流的作战飞机。
美国远程轰炸机最有名的是B-17、B-24和B-29(B-29轰炸机是曾轰炸日本广岛、长崎的美军轰炸机)。原苏联对远程轰炸机的作用则有不同看法,加上工业基础的关系,优先展战斗机是适合国情的。
1932~1937年生产的TB-3型共装备818架。1949年的别-8四轰炸机,起飞重量32吨,载弹2吨,航程47oo千米,则只生产了79架。德国一贯只重视战术轰炸机,特别“迷信”俯冲轰炸机,在批生产的轰炸机系列中根本没有远程轰炸机的位置,也不支持研制。所以当征服大部分欧洲后,需要从空中攻击英国和空袭原苏联时,特别是需要轰炸已搬迁到乌拉尔山区的原苏联军工厂时才现没有可用的武器,而这时已经晚了。日本也有类似情况,但不是不想研制而是受技术力量和财力所限。1943年开始展的g8n1型“连山”四重轰炸机,大小、性能和布局都与B-17相似,航程为395o千米,载弹2~3吨,到投降时只试制了4架,并且尚未全部试飞。
1912年11月,位于俄国圣波得堡的波罗的海车辆工厂制造成功了一架巨型飞机。巨型设计者是伊戈尔·伊万诺维奇·西科尔斯基。该机重4545公斤,翼展28米,装有4台74千瓦四汽缸水冷却“百眼巨人”式动机。人们给它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伟大号”。
1913年5月13日,西科尔斯基亲自驾驶这架飞机进行试飞,并获得了圆满成功。该机后被官方正式命名为“俄罗斯勇士号”。
西科尔斯基并未就此满足。他的目标是要使这架飞机变成一种真正的进攻性武器,并为此对“俄罗斯勇士号”进行了不断的改进。
1913年底,西科尔斯基终于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架重型轰炸机。俄国人给它取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名字――“伊里亚·穆罗梅茨”。这是俄罗斯勇士歌中的主人公、俄罗斯大地卫士的名字。“伊里亚·穆罗梅茨”是一种双翼机,每台动机的功率162千瓦,飞机长15.5~22米,翼展为24.9~35.5米,飞行重量6.1~7.5吨,飞行度每小时137公里,最大升限达4ooo米,最大航程为54o公里,机组成员4~8人。飞机上安装的机枪最多的达到8挺,并曾做过在飞机上安装76毫米机关炮的试验。机身内可挂航空炸弹,并且次采用了电动投弹器。飞机载弹量4oo公斤,载时可达7oo~8oo公斤。
飞机上装有驾驶和领航仪表以及轰炸瞄准具。史学界公认,“伊里亚·穆罗梅茨”堪称当时大型飞机之最。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无论是敌国还是盟国都不曾制造出可与之媲美的重型轰炸机。
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和俄6军部十分欣赏“伊里亚·穆罗梅茨”,遂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时仅有的4架“伊里亚·穆罗梅茨”全部投入作战使用。1914年12月1o日,俄最高当局决定组建“飞船大队”(即飞机大队),同时任命波罗的海车辆工厂厂长m.B.希德洛夫斯基为现役少将,主管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