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七六章 信口胡诌纳兰诗-《明朝谋生手册》
第(2/3)页
张喜和张兵兄弟却几乎不分先后地说道:“我认识临淮侯府上的人!”
潘二爷还不等答话就被人抢去了话头,不禁哑然失笑:“姑爷,这位侯爷是个风雅人,不像徐家那样豪奢,架子天大,对东南士人也多有帮助,所以风评很不错,这次科场案子听说也是他出来做和事老。你若想找他,其实不必见他本人,这位老侯爷的嫡长子小侯爷李言恭最是礼贤下士,而且颇好诗词,别业白雪山房中曾汇聚众多文人墨客,姑爷身为今科举人,去结交这位,那是应该最容易的。至于他府中人,我和张喜张兵一样,也认识两个,牵线搭桥让你偶遇那位李小侯爷,倒也不难。”
这年头武将好文蔚然成风,戚继光李成梁等人全都会做诗,动不动还和文人雅士诗词答和,这还是草莽中拼杀出军功的大将,想李家这样的世袭勋贵也要附庸风雅,这就更加不奇怪了。汪孚林听着却有些头疼,难不成要他去和这风雅父子二人谈诗论文?可要在南京打开局面,别说他和张佳胤根本就没深厚交情,就算有,一百个张佳胤也比不上一个李庭竹。
因为应天巡抚一两年换一个,南京守备却少则当上三五年,多则一二十年,李庭竹就算哪天没了,那还有儿子在南京呢,说不定还能继续当着南京守备!
既然决定了要做,就不能瞻前顾后。片刻的迟疑过后,汪孚林就沉声说道:“那就有劳三位,帮忙留心那位小侯爷的行踪。”
老而弥坚的李庭竹估计难对付,从儿子入手试试再说!
一场波澜无数的乡试过后,主考副主考以及提调官同考官们纷纷各回各的地方,士子们无论中与不中,多数也都分道扬镳回家乡去了。对于汪孚林竟然准备在南京过了中秋节再回去,程乃轩虽说有些不理解,可他也不在乎多留几天,只不过有妻子在旁边盯着,秦淮河上夜行船这种艳俗的勾当,他就无缘得见了,倒是鸡鸣寺陪着妻子前后去过两次,为的是求子。对于这一点,他自己倒不太愁,却禁不住祖母和母亲全都盯着,私底下对汪孚林抱怨了几次。
“我才刚十八呢,我爹娘怎么就急成了那样子?”
这天小北又非常无奈地陪着许大小姐去栖霞寺名为拜佛,实为求子,汪孚林拉着程乃轩出去散心,这位程大公子就忍不住再次抱怨了起来。汪孚林当然不能说这年头头疼脑热就可能要人性命,磕着碰着就兴许要短寿,所以程家人不放心。他耸了耸肩道:“嫂子自己比你还急,甚至都给我家媳妇灌输了一通贤妻良母的教训。不如这样,我们去找个地方淘澄几本古书,说不定能有几个生儿子的仙方?就算不是儿子,先有个女儿让你娘你祖母乐呵一下也好。”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就知道消遣我!你也是家里独子,你爹娘怎么就不急?”
第(2/3)页